暑假里,我读了《教育的初心》。一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就深深被这本书吸引了。心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初心是什么呢?我在问自己,当然我的初心就是当好一名教师,对每一名孩子都认真负责,站好三尺讲台,对得起课堂的光阴。
我认为:“人的成长主要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的过程,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是播种太阳,让教室里的每个角落都变得温暖和明亮,用阳光温暖学生的心,让迷失的孩子找到来时的路,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希望。”这让我对于教学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往的教学,我们一直思考的都是如何给学生留下知识,留下足够的学习经验,留下多样的解题方法,因此我们注重教学,却也忽视了教学的目的。教学活动的展开,不仅仅是为了留下足够的知识,更需要留下足够的学习兴趣,学习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学生当做伙伴,就如同书中所提到“我的榜样和合作伙伴”一样。而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于每个孩子都倾注心血。
朱永新老师有一句话流传很广:“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跟时抢购阅读史。”在书中蒋自立老师对这句话进行了质疑。他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这句话不合事实,几岁小儿未读书,难道他没有精神发展?有的民族奔驰在草原,难道他就没有民族精神?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在于它的实践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学生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大多比较好,家长受教育程度也较高,但因独生子女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学生的心理素质往往比较脆弱,情感的依赖比较强。身为教师的我真切的感到,小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门必修的课程。
施某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是去年转学到我班的,孩子长的白白净净,聪明伶俐,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一看就招人喜欢,猜的出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至今还清楚的记得,第一节课上,他一直在玩,不是玩橡皮就是玩铅笔盒,我悄悄地走近敲了他桌子一下,谁知没反应,又把手放到抽屉里照玩,叫了他名字提醒,却遭来一个大大的白眼。哎,看来这孩子并不象他外表那样招人喜欢的,一定会对我的工作有挑战,我心理暗暗思量。果然我与其他的任课老师交流,反映的是一致情况。几天下来,发现他,如果你和他说话,去问他,他就低头不语,如果你批评他,他轻则对你白眼,要不转身就走。看样子对老师有很大的戒心。
与他的家长交流,了解到由于父母亲工作忙,以前把他寄读在全托学校的。其实父母忙只是一种借口,他们很少与孩子接触,更不要说交流了,但又觉得欠孩子很多,就用钱来弥补,可是在孩子眼里,钱对于他来说并没什么感觉。长期的缺乏交流,导致这个孩子缺乏亲情,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知道怎样解决面对的问题,感觉不到他人的情绪,或者伤害到了别人自己也察觉不到。比如他在周记中他写道:他们(指父母)不爱我,所以把我一个人丢在那里……我也不爱他们,我不想理他们。
孩子应该是天真快乐的,就象一棵小树那样翠绿鲜亮、充满生命力的。可是眼前的孩子……我把日记给他们家长看了,家长无语,感到很悲伤,看来让孩子上寄宿学校给他打击挺大的,还没到心理承受能力,还不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其实认为父母不爱他们的学生不止陆某一个,有的孩子认为父母经常打骂他们,有的孩子认为父母只知道让他们做作业,不让他们玩……我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了一堂班会课《谢谢您》,分三个主题:谢谢您,爸爸妈妈;谢谢您,老师;谢谢您,祖国。让他们要理解父母的苦心,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对别人的付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有人说心与心的距离是最远的,也可能是最近的,而我认为通往心灵之路的钥匙就是关爱。有一次学校组织去春游,施小朋友晕车晕的厉害,我让他坐在我旁边,给他涂点清凉油,把头靠在我身上,轻声安慰他,叫他坚持住,马上就要到了。这次小小的事件后,我发现他对我亲近了许多,也不对我白眼了,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俗话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相信我的学生也需要这种春雨式的滋润和慈母般的关爱,我会付出我的全部。
孩子,让我靠近你,让我温暖你,让我走进你的心灵;孩子,希望你健康,希望你快乐,希望你快快长成栋梁之材。
南桥小学图书馆顾琳玲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