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活动中学习,生活中运用——培智学校数学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发布日期:2020-06-30    作者:上海市奉贤区惠敏学校 慕蓉   点击率:

 

摘要】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明确提出:“生活数学课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知识学习和生活技能形成的重要工具。[1]”学生最终要回归社会,在社会中生活,数学的学习就成了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培智学校数学学科的日常教学中,笔者遵循了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发展性”、“实用性”原则,以适应学生未来生活需要,培养应用意识与知识迁移能力为目的,尝试了数学学科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学科生活化  活动中学  生活情境  适应生活  适应社会

数学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反过来又为人们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服务,是人类从事各项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数学课程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奠定重要的基础。[2]

一、数学学科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践背景

培智学校学生由于大脑发育缺陷限制了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注意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均发展较弱,也影响了他们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及知识的迁移能力也非常弱,更是缺乏应用意识。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最佳途径。有意义学习强调学习者的学习准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识提供“固定点”,进而与新知识产生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原有的经验准备,即指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也包括其日常生活的积累。[3]因此,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理解与思考,让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数学学科生活化的内涵思考

鉴于我们对生活数学课程理念的再思考,以及学校正在开展的《辅读学校学科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基础,我们提出了数学学科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其内涵为:活动中学习,生活中运用。

活动中学习,即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感悟,“活动”中理解,“活动”中解决。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因此,活动中学习,能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生活中运用,即努力为学生创设适当的生活情境,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这些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活动中学习

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力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应用数学知识时比正常儿童更困难,从实际操作出发,引入实物教学,让学生尽量亲自体会,获得感性经验,这样有利于他们掌握数学知识。

在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门前有一块标牌上写着:“我看见了,但可以忘掉;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例如《比大小》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使用两个一样的脸盆和一个篮球,一个皮球,让学生实际操作将篮球和皮球分别放进两个盆中,学生很容易就把皮球放进了脸盆里,可是大大的篮球却怎么也放不进脸盆中。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学生深刻体会了两个球的大小差异,最终自己能说出篮球比皮球大,皮球比篮球小,实践活动加深了他们对事物大小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积极动手、动脑,学好数学。

(二)情境中感悟

《课标》中指出:强调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以生活情境为媒介,以数学知识为内容,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由浅入深地开展。让学生经历生活情境—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更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善于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中的数学情境,为课堂教学服务,也是教师必备的技能。例如在学习“认识9”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创设同学过生日的生活情境,出示插着9根蜡烛的蛋糕,通过数蜡烛的根数,引导学生开启对新知的探索。接着收到了9份生日礼物,一起数一数;拆开礼物盒,里面有9支棒棒糖,每个人都数一数……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学习到了9根蜡烛用数字9来表示,知道了同学是过9岁生日,能数出9样东西,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并不是枯燥乏味的,感悟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三)任务单巩固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是智障学生很难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往往学了数学知识也不知道该怎么用数学,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数学本领,因此,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任务单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例如,学生在学习“认识1”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单:

                                

任务单的设计帮助学生搭建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需要教师深入学生生活,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既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又紧密结合,实现了数学课程的实用性和生活性。

(四)生活中运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课标》中指出:教学时要始终把培养、提高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有效利用来自学校、家庭、社区等方面的资源,充分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在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经验的积累和生成。而经验生成的最佳方式就是“活动”与“游戏”。数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拘一格,如在学习数前概念“有,没有”这一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击鼓传花”的游戏巩固学生对有和没有的掌握,还可以通过“猜猜东西在哪只手里”的趣味游戏活动,同时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实践中动手体验、用眼观察,想一想、说一说,全面而综合地发展了能力,补偿了缺陷,也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

数学实践活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也可以拓展到家庭和社会,在课堂外完成。学以致用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如果学生可以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中,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真正的生活数学。例如,学习“比长短”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绳子、皮带等生活常见物品的长短,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积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经验。又如,在学习“认识0-10”后,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体验取快递,告诉孩子快递的取件码,让孩子尝试复述8位取件码,然后自己找到相应的数字输入取件码,取出快递,这样的生活实践活动不仅巩固了认数,训练到了听觉注意能力和记忆复述能力,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新奇的体验,会让他觉得数字很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结论

“活动中学习,生活中运用”。在培智学校数学学科的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生活和数学中架起桥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合理地运用活动中学的策略,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特殊学生思维水平较低的问题,还可以帮助特殊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巧妙地运用生活化的手段,能让特殊学生学以致用,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生活化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得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都有了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 柳迪.培智学校数学课程与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0

[3] 鞠雅坤.“新课标”背景下培智学校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上海特教,20173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