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心得 > 正文
《大裁缝》读后感
发布日期:2022-10-25    作者:奉贤区阳光外国语学校 七(6)班 许铭杰   点击率:

清末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个暑假我阅读了新锐作家禹风的《大裁缝》这本书,书中真实还原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在上海普通老百姓的命运。

那时的上海滩时灿烂繁华车谁马龙的地方,是洋人的聚集地,也是一个充满黑暗、暴力、冷酷无情的地方,在缫丝厂里,许多童工只为了吃上一口有虫的霉饭,不停劳作,双手一次又一次被烫伤直至溃烂。

1860年,裁缝茄生跟随舅舅来到上海,在吴淞口看到了给洋人卸货的苦力们都一身短打,把重物背负起来,往栈桥堆货处送,而路的另一边是一排庄重又透露着尊贵的三层搞得石头大洋房。第三代裁缝乔百祥看见上海滩时刻都有外地难民涌来,他们一无所有,这让乔百祥看清了一切,看清了贫民窟的可怕、黑暗,这里的人如同一具具行尸走肉,而仅仅是一河之隔,去仿佛是花花的销金窟。

书中也有不少对大烟的描写,英国的呢绒、布匹在中国滞销严重,中国向英国输出的茶叶、生丝等销路旺盛,为了满足利润,英国人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让中国陷入了巨大的危机,只要不幸沾染上大烟,整个人就毁了。茄生的父亲也染上了烟瘾,当茄生回奉化看望父亲时发现父亲已经被大烟折磨地只剩下一把骨头了。他父亲指导自己已经无法戒掉大烟,告诫茄生不要去触碰大烟。讽刺的是在港口上密密麻麻的劳工在给英国人拉货,而那些货物是一箱箱鸦片。那时候的中国如同待宰的羊羔,任人宰割。

当茄生第一次见到西服,自以为穿西服的麦牧师看上去几乎像穿了黑袍子的麦牧师儿子,非常精神、自由,对此非常感兴趣,并到日本去学习西服的制作方法,从此乔家三代人开始了在上海滩的制衣事业。

这本书真实地写出了当时上海的黑暗的一面,表现了旧中国百姓艰难的生存环境,细节满满地写了时代的痛。


阳光外国语学校 图书馆推荐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