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都市风情,每当谈起这个话题,想必都会自然想起百乐门、大光明电影院、霞飞路上和十里洋场...这一个个鼎盛于上世纪30年代的光点不仅仅是一座座建筑,也是人们对时代的回忆的精华。那些回忆里的灯红酒绿、端坐在电影院里的欧美原版电影、亮眼新奇的时尚万千,引人陶醉笙歌燕舞,即便不是亲身经历过,光是带入自身进去也能感受到老上海的魅力与宜人气质。
本书通过从“劳动人民”“知识人与文化人”以及“小市民”三个主体出发,将1950年代上海社会文化重访,将历史巨变中那个远去的都市重新拉回到我们眼前,将层层迷雾扒开,让我们看到伴随着1949年的政权鼎革,曾经风情万种的老上海发生的那些变迁。
本书作者张济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上海社会史及中外关系史的研究与教学。她是1949年生的上海人,是那个年代中的一员,她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学识,为我们创作出了一副50年代的申城绘卷。
首先讨论的就是上海劳动人民的状况,绝不仅限于因为劳工阶层是新政权的阶级基础的前提,这一群体可以说是对于新中国的成立在上海最欢欣鼓舞的阶层。在《上海摩登》那样的对上海民国时期都市文明详加记述的书中,主角的位置基本给都给予了富人、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而劳工阶层却处于被忽略的位置,仿佛他们就是大上海里不值得一提的局外人。长期处于底层的劳动人民随着新政权的进入,摇身一变成为了上海的主角,强大的落差令他们呈现前所未有前高涨的政治参与热情。这种政治热情跟新政权急于建立新的城市控制力量,可以说是天作之合。
但我们应该看到的一定是这样吗?劳动人民是一个徘徊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角色多元、利益多元化的复杂集合体,他们跟新政权意图开展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不是完全相投相符的。于是在本书着重讲述的主题50年代初,不仅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共试图把革命的正当性转化为政权的合法性,还暗藏着劳动人民探求解放的可能性一并展现于众。
在对于本文三类群体的考察过程中,如劳动人民与文化人的态度反馈,报社和大学校园,小市民电影院里弄里张贴的政治性标语、报社中召开的思想改造会,以及电影院里不同国家电影的排片变化等等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为了研究上海变迁的极具价值的注意点。
阳光外国语学校 图书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