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收获》1992年第6期。
《活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小说以普通、平实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中福贵的不幸遭遇和坎坷命运,在冷静的笔触中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揭示了命运的无奈,与生活的不可捉摸。
作者余华在这本书的韩文版自序中写道,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人们说余华先生不是一个作家,而是一位画家,他的每个情节描绘的生动徐徐,无数的画面在脑海不断叠加,最后落在了型单佝偻的老人与同样柴瘦可怜的黄牛身上。确实如此,书中许多片段: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生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是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都在向读者展现一幅幅画作,一位年迈却意志坚定的老人。
读完这本书内心十分沉重,不知道,一个人的内心要有多么强大,要有怎样的意志和信念,才能支撑福贵在遭遇一连串的打击,经历种种磨难才能坚强的活下去。家道中落的悲哀、失去双亲的痛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蓦然回首,若没有一定的抗压能力怎能承受发生的一切。虽然福贵之前做过很多不尽人意的事情,但此时,并没有任何埋怨和怨恨,更多的是对他敬佩,无论何时何地发生什么事都从容不迫的面对及应对。福贵的一生跌宕起伏,我从中深感到:活着真好。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我们这一生不过匆匆数十载,你要热烈且自在的活着,才不枉费来这人世一遭。活着本身就是体验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慢慢拥有再缓缓失去的过程。”
有人离开就会有人再来,而不变的是,我们自身永远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于浮沉凡世间,一切过眼云烟皆散,最后还是只剩自己。
存在即意义,活着就代表还有希望,活着就代表一切皆有可能。
奉贤中学 湖畔书馆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