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心得 > 正文
自修以提升语言力量——《教师的语言力》读后感
发布日期:2023-04-18    作者:奉教院附小 赵娜   点击率: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直觉得语言是最有力的武器,也认识到个人在表达沟通上有所欠缺,因此一直在尝试提升语言方面的教学技能。在不断探索中,偶然发现了三好老师的《教师的语言力》,这本书介绍了教师日常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将教导学生的语言分为“表扬”“批评”“提问”“鼓励”“反向激励”5种类型,并根据每种类型的具体场景分别介绍了教师可以应用的10种方法,加入了案例研究与要点总结,实操性较强,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回想自己的教学经历,遇到特别着急或生气的时候总是下意识的大声喊叫,有时面对学生的负隅顽抗或拖拖拉拉会感到束手无策,从而大发雷霆,想通过气势让学生害怕并知道自己是错的。但老师用发脾气、训斥等暴躁手段来解决问题,也许是最费力不讨好还伤害自己的工作方式,我最开始工作的两年,期末嗓子基本已经失声。抱着要挖掘发现孩子们优点的心态,有时学生的表现让我觉得应该把他们当成小大人去看待,平等的交流,但后来才发现他们知道道理也并不代表着能约束自己做到。不要把想法直接地传递给学生,教师直接的想法传递很容易变成命令,但其实学生并不想听这种命令。学生的消极不配合或不理解就容易造成老师的生气,比如往返专用教室期间,总有学生说话掉队,反复批评谈心多此都不见效,生气发怒只是想通过老师的权威让学生害怕达到目的,却忽略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她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感受,老师一味责怪学生做错事,有时候也许是自己方法不得当,换一种思路,平和一些,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教育收获。

如今,教育界倡导“表扬才能促使学生成长”,结合自己接手一年级这一年来,我反思良久,平日里光是着力于如何将储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如何去给他们讲解知识,完全忽略掉如何更好的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导致班上出现了两极化现象。学习习惯好的那部分学生,他们不用老师太操心,而学习习惯一直不理想的那部分学生可就成老大难了,本来就学起来十分吃力,加之我这个菜鸟老师没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对他们进行鼓励,时间一长情况不容乐观。未来参照书中理论可以列出一张表,逐一反思自己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下:赋予学生乐观积极的表扬力量,赋予学生反省进步的批评力量,赋予学生自省发现的提问力量,赋予学生勇敢坚定的鼓励力量,赋予学生奋发向上的反向激励力量,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相信和谐的氛围中,师生都能稳步成长。

三好老师作为一名在一线教学的经验教师,敢于实事求是,认为批评和表扬一样重要;如果把教育比成驾驶汽车,表扬是油门,批评就是刹车。如果教育就是表扬,我们首先的假设前提就是学生是完美的;或者说我们只需要关注学生成长中好的一面,可以完全无视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错误和缺点,那最后的教育结果可能是过犹不及。批评在教育中必不可少,但是批评是需要使用语言艺术的。我们经常会遇到“难缠”的学生,尤其是在新老师教学初期,对于“爱哭”的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坚持底线,使用无视法,让他/她自己冷静下来,作出改变;这一点对于教育自己的孩子(无理取闹时),也是相当有效的一招。

讲到批评,把握“度”非常非常重要。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过度批评(过度行为矫正);或许很多老师已经习以为然,根本就没有思考过这些。比如,一个学生没有完成作业,老师惩罚这个学生完成作业就可以了;但是很多老师对于未完成作业的学生的惩罚还会附加打扫班级卫生等。这些显然已经失去了批评的本真,让被批评的学生感觉到不公平,不合理,不可理喻。这种伤害,从某种程度上讲,或许只会让学生更叛逆。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抱有理想,降低期望”,老师总会对学生各方面进行超乎寻常的期望,期望他们考试能高分,做事能完美,如果这种期望落空老师就产生失望等情绪,但学生本就是不同的人,他们发展是有差异的,老师其实对学生要抱有理想化想象,同时要降低对于学生的期待值。

对于学生间的纠纷,老师的立场非常关键。不论之前老师付出了多少努力,只要有一次“不公平”地处理学生间的矛盾纠纷,老师很大可能就会彻底的失去学生对其的信任。所以,在处理学生纠纷时,老师一定要尝试站到不同人(三方:学生对立的两方,公平的老师)的角度去沟通、理解、化解学生内心的疙瘩;同时也要教会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有效地解决和他人之间的争吵。其实我还是不能很好的处理学生之间的纠纷,今后还需继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智慧。

画家梵高有一句名言:不要去寻找美丽的风景,而要去在景色中寻找美丽的景物,老师也同样适用,不要去寻找学生取得的成绩,而要关注学生成长进步的过程。以上几点是让我感触最深的,今后我也将时常翻阅次本书,多思多行,巧妙运用语言的力量,为教学锦上添花。

 

奉教院附小 图书馆 方红英老师推荐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