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上海这座城市,人们肯定第一时间想到那繁华热闹的外滩和南京路,高耸入云的大厦,跑马厅以及百货公司。但在这些灯红酒绿之外,那些在20世纪上海中下阶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却鲜少有人知晓。就在这个暑假,一本名为《霓虹灯外》的书籍进入了我的假期。
《霓虹灯外》,顾名思义,就是讲述那些在霓虹灯外的并不广为人知的20世纪普通人在上海的日常生活。作者卢汉超放弃了以往人们关注的中上阶层,没有顶流的传奇故事,没有娱乐八卦,没有研究精英阶层所谓的成功秘诀,而是聚焦在上海中下阶层,作者另一种视角讲述了真实的上海,打破了人们对上海的刻板印象,向人们展示了民国时期中下阶层上海小市民的弄堂风俗长卷。
20世纪初,由于乡下生活的不景气,移民大潮离开了故土,来上海谋生,城市原先的消极印象开始慢慢淡化,有趣的弄堂生活就此开始。
说说我最感兴趣的是里弄的清晨生活。虽不如上流阶层的繁华,但也并非单调冷清,而是充满温情的色彩。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在大部分人还沉浸在梦乡中时,收粪工拖着黑色的红色车轮的粪车进入里弄,有时高喊着“倒马桶,倒马桶!”有时则大声地摇着铜铃,划破里弄的宁静,一天忙碌热闹的生活就此开始,粪车离开后,倒空的马桶放在弄堂边上,接着家庭主妇们便使用两英尺长的竹条制成的马桶刷刷马桶,因此这时的后巷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刷马桶的声音。大概半小时后,马桶清洁完,此时天色渐亮,伴随着小贩的叫卖声,这时便是居民们开始生煤炉,去附近的菜场买菜,购买早点的时间了。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温暖!
看完这本书,即使合上书页,那20世纪上海人们的生活却仍然如同走马灯般在我的脑海里放映:弄堂的结构,联排房屋的设计,门环的形状,人力车的弹簧坐垫,小贩的吆喝,街角的剃头摊,工厂的劳作,马桶的倒空与清洗,夜间的小吃……,诸如此类的画面仿佛形成了一幅弄堂生活图在我面前缓缓展开;弄堂里外热闹的生活氛围,邻里间相互帮持,对他人私事守口如瓶的责任,尽职的收粪工等,书中的描写鲜明得好似呈现在面前一般。
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上海底层人民的淳朴,善良和知足,他们隔着黑白的纸张,温暖着我的心灵,使我真正了解了这座我生活了十几年的城市---上海!
指导老师 黄瑞群
泰日学校 图书馆 周秀红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