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知道《乡土中国》这本书,就因为它的名字搁置了。“乡土”二字似乎离我们青年太过遥远。终于拜读,感触颇深。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这本书是一种尝试,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士社会究竟是个怎样的社会”这一问题,带领青年走进乡土,感受乡土内涵。
14篇论文中,费孝通先生对农村人“土”和“愚”的解释让我印象深刻。不妨先从“土”开始说起。费老在《乡土本色》的结尾落笔“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乡下人是离不开泥土的,对于种地谋生的人,泥士是可贵的,土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一种质朴的感觉,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踏实与厚重。那么代表“土地”的土究竟是否应当成为骂人的词汇?
东汉的班固曾说过“土地者,万物之本源,生民之命脉也”。可见土地在万物生长和人类生存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各路的文人墨客也表达出了对于土地的热爱与感慨。比如余光中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深情告白,流露对故土的情系。再比如“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更是让土地长出了历史。由此可见,我们整个民族与泥土都是分不开的,光荣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在土里孕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何尝不该尊重乡土,尊重农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
再来谈谈“愚”,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主要原因是乡下人不识字。“愚”的本义是指愚笨,能力不及人。那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识学的能力都不及人呢?这让我想到鲁迅先生与他的好友闰土之间的故事。鲁迅出生于富贵人家,打小就在私熟念书,而闰土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乡下人。但是鲁捕鸟的手法比不过闰土,对农村的了解比不过闰土,是不是说明鲁迅先生“愚”呢?当然不是,因为在私塾里根本没有机会练习捕鸟,而这与不识字是一个道理。
“土”和“愚”二字无不彰显对乡下人的偏见。在大发展的背景下。城镇化似乎正将乡村逼入绝境,而《乡土中国》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通过对中国农村的深入研究,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消除偏见,搭建起乡村与时代发展的桥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要系统地读,全面地读《乡土中国》这本书,读懂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和文化之根。
泰日学校 图书馆 周秀红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