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心得 > 正文
《陶行知读本》读后感
发布日期:2019-09-20    作者:奉贤区曙光中学 史地组 吕锋   点击率:

家里的书房中有一本《陶行知读本》(少儿版),是在上师大读研的时候支农社的老社长李勇留下来的。虽然陶行知先生名气很大,被誉为“陶子”,但我一直放着,并没有动。因为是少儿版,我一向对此非常鄙视,认为小孩子看的东西能有多少价值呢?记得,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办公室的墙壁上都有陶行知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办根草去”。一想起这句话,我就发怵:都市场经济时代了,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否过时了呢?基于种种的偏见,所以我一直没有动这本书。没想到,今年暑假拿出来翻翻,令我非常的惊讶:这些教育思想不就是我非常认同、非常向往的吗?我心中的陶行知先生的形象立马有了变化,变得睿智起来。

这本书中体现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有很多,但是最让我感触深的是“生活即教育”。虽说,这已经是80年前的教育思想了,虽说这种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那边“舶来”的,但是,它却仍然另现在的中国教育家欣赏、感触不已。陶先生认为,既然生活是人生最重要的,那么,教育就要为着生活,而不是为了其他。为此,他认为“是生活便是教育”;“是好生活便是好教育,是坏生活便是坏教育”。既然,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最重的归宿,那么生活之外的东西便是实现教育的工具而已。所以,他又提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看法“书是一种工具”。他甚至认为“书是只能用不能读的”。他还以生活为尺度,提出了辨别伪知识的方法:“一、根本上错误的,不符事实的”;“二、强不知以为知,实在不知。人家告诉他,可是他自己一点经验没有,对于别人所说的话并不了解,这也是虚伪的知识。”循着这个逻辑,他又提出了一个令人熟悉而又陌生的看法“社会即学校”。对此,有人提出质疑,“坏的社会也可以做学校吗?”陶先生答道:“坏的学校,我们也要认识,也要有所准备,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则一入社会,便现出手慌足乱的情况来。”

说实话,这本书对我是蛮有震撼力的。我非常佩服陶先生,他不愧是美国大哲学家杜威的高足;我佩服他,他不愧是个具有良知和个性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那种国难当头的年代里,能够负笈远游,将国外的教育“真经”带回,并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糅合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理念。可以说,他的教育理念不存在过不过时的问题,无论是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市场经济时代,都是适用的。毛泽东主席就称赞过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可见,毛也是很赞同他的学说的。我想,凡是真正生活过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都会认同他的教育观念。不过,真因为如此,他的教育观念也是具有“威胁性”的,凡是不为着国民着想的人和统治者,都不会欣赏他的理念。所以,他的教育理念在我们这个时代尽管为广大的教育家所赞赏,但是真正推开去,那不知道是猴年马月的事情。大家都在唱,陶行知的思想多么伟大、多么历久弥新,多么跨越时代,但是,大多数的学校只能将学生圈养起来,还编出种种幌子。

我不想多说什么,只是觉得这是本好书,这里面有真理,虽然现在很难实施,但是总有一天会为大家接受的。

曙光中学 图书馆 林中元老师推荐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