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奉城二小的一名音乐教师,我常会心有不平——因为不论是在外界还是本校教师和家长的心目中,二小只是一所农村学校,生源质量肯定不如城区孩子。我也承认,也许家庭的物质条件确实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在这里成长求学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虽然性格不同,但一样都怀有各自不同的小理想。学校的每一间教室里,有他们的未来,这个未来应该是美好的、辽阔的,而课堂就成为学生奔赴辽阔未来的那座桥梁。作为老师,就应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辽阔”;为追求这样的课堂,我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和学习:
一、“辽阔的”专业素养
在音乐学科领域中,“弹、唱、跳”是所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大基本功。参加工作以来,我坚持专业技能训练,基本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虽然是声乐专业,但开过的教学展示课有钢琴独奏作品《捉迷藏》,在上海市的市级展示活动中我完整演奏了作品《捉迷藏》。又如展示课弦乐四重奏《保尔的母鸡》,我是用舞蹈律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一节课收录在上海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寻得蹊径百花开——多彩的音乐课堂》中。现在的我能在课堂中驾轻就熟地运用声情并茂地范唱、娴熟的钢琴伴奏、以及充满热情地舞蹈律动来进行教学。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只是具备“弹、唱、跳”的基本功还远远不够。2020年疫情期间,上海市推出了空中课堂,很幸运我也参与了一个课时的教学。授课内容是一款国产音乐制作软件的应用。经过软件开发工程师的讲解和指导,我现学现用开始备课。在一次次地磨课过程中,我对软件的功能和应用掌握得较为熟练,并独立完成了整堂课的视频剪辑和制作。这是一个教学小片段(15秒左右的视频播放),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了制作一堂视频课需要非常熟练地运用PPT、专业的图片处理、音频、视频软件等等。(根据电视台的播放标准,调整音、视频参数等等。)我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了爆炸式地提高。
其实,并不是因为疫情和空中课堂,我们才在需要去掌握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而恰恰是因为音乐艺术它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音乐不像图画呈现的是造型艺术,也不像电影戏剧那样是可听可见的综合艺术,它是抽象的听觉艺术。所以,能巧妙地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就可能让孩子们看见音乐,像这样(10秒左右的视频)。音画结合,旋律中的连贯与跳跃、起起落落等等特点,都非常清晰地得到了呈现。所以,与时俱进地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成为一名具有复合的音乐专业技能的综合型教师,才能给音乐课堂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有不被理所当然认为是“乡下小囡”的可能性。
二、“辽阔的”人文素养
相信大家有听过艺术史上一个经典的命题:音乐是最完美的艺术形式,其他艺术都归向音乐。我们音乐教材里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每一部作品用自己的音乐语汇折射出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信息。身为音乐教师,我要去拆解好每一个作品,同时还能找到学生认知视角的切入点,带领他们走进音乐所创造的时空之门,那我自身的知识储备就需要足够扎实。比如,教材中多次出现的京剧这一教学内容,如果就作品讲作品,学生会比较抗拒。毕竟京剧的艺术特点,与他们成长环境中形成的听觉、视觉审美习惯是天差地别的。所以,我会从四大徽班进京给慈禧太后祝寿的故事开始给他们进行讲述,带领孩子们了解京剧的四大行当、表演的基本功、脸谱艺术等等。在故事里、在模仿中感受国粹的艺术魅力。又比如,带领孩子们学习歌曲《我给太阳提意见》的时候,我会跟他们讨论,夏天太热、冬天太冷,到底是哪些因素决定的,启发孩子们去思考“我们给谁提意见更合适呢?”……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与其相关的文化语境。所以,身为音乐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平时,我会巧妙地安排一些日常学习,比如购买一些人文历史类的有声课程,在开车上下班途中聆听学习;闲暇之余,阅读一些书籍,或者身临其境地去听现场音乐会、看一些美术类的展览……这种开放的学习状态,可以让我具备足够敏锐的审美能力,同时将这种能力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最近有一首大家都喜欢的网红歌曲是这样唱的“我向你奔赴而来,你就是星辰大海……”是的,“星辰大海”可能才是人类的终极浪漫。即使在浩瀚星河面前我们如尘埃般渺小,但仰望星空的那一刻,我们都在试图追求人生辽阔。作为教师,你有责任为你身后的那一群孩子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辽阔”。
奉城第二小学图书馆 王国清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