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为思维而教
发布日期:2020-12-29    作者:师生书苑   点击率:

“一个教师若有习惯性思维控制了自己的行动,由种种盲目迷信的奇怪意念住到了自己的思维,指望他训练学生的思维就没有了发生的可能……”所有的转变只有落实到改变教师的习惯性思维,相应的教学才有可能“教会学生思维”。

假期读了徐明所著《思维影响教育——给教师88个批判式思考》颇有收益,这本书精选88篇行走一线的观察笔记,围绕思维与课堂、思维与德育、思维与课程、思维与教科研等,提出许多原创性思考。每一个教育对象都有智慧的潜质,通过知识的获取、思维的培养,人人都能发展智慧。在作者看来,当今教育最为深刻的危机之一,就在于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培养和塑造“知识人”成为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然而,在知识与思维之间,知识本身并无价值,知识的价值存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唯有当知识被用来开启心智,知识被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时候,知识才真正找到了通向美德的通途,才能够转化成为人生智慧的力量。因此,走出传统教学阴影的出路在于对知识和思维要有一个合理的态度,只有善于思维的人,才能将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才能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一个成功的教者,不在于他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更在于他教会了学生思维,“为思维而教”。

一、“为思维而教”,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变教师的思维。

“为思维而教”,首先改变教师的思维,改变教师的习惯性思维,改变教师的“心智模式”。我们可以不断地反问自己:我是否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我的学生,我是否愿意宽容所有学生的错误,我是否打算过多地“绑架”学生的思维,我是否害怕学生个性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向来被认为是传递知识的事业,我们或多或少都沿袭着这种“传递教学观”。而所谓的“双基训练”——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训练,更是成为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乐此不疲、出奇制胜的法宝。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创造者。传统的教学观,就在于我们过分看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过多地控制了学生的思维而剥夺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精神空间。其实,知识本身并无价值,知识至多不过是“问题解决”的工具。任何知识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发生它的价值。因此,以适当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在“使用知识”“欣赏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思维而教”,教给学生思维,应当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实践者的重要理念。

二、“为思维而教”,如何教给学生思维?

布鲁纳曾经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的确,我们的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需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往往被忽视,长此以往,何谈教育智慧呢?毋庸置疑,思维教学对于大部分时间用于在校学习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高质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辨力和创新力,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的思维以何种方式外显?思维是否可教?哪些教学内容有益于思维发展?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位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观察所任教班级学生后发现:在同一个班级共同学习了两年的同学还是各自保持着自身的特点,有学生精通于乐理和歌舞,有学生擅长解答数学知识,有学生喜爱文学诗歌,还有学生是篮球运动的狂热爱好者。正如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对于智能的诠释:智力不是单一的,是多元的。不存在哪一种智能更加重要,哪一种智能更加优秀,不同智能都是同等重要,只是人类个体所拥有的智能程度和组合不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够正视差异,尊重差异,正确认识每一位学生,对不同的学生实施有差别的教育,而不是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衡量所有的学生”,每位学生都是有潜力的个体我们应该因材施教,“开发其潜能,以右手智能的发展带动全面素质的完善,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智能发达、人格健全的人才。”

2.重视学生的反思性思维

学生思维过程应该伴随自身对于事物的不断反思对已有知识或经验的不断重构而发展。反思自己对于事物的理解是与自己的交流协商,是一种回归自身的内在对话。“思维总是起源于疑惑、暗示或怀疑。”杜威研究的反思性思维的核心是“假设-检验”,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持续地关注从学生那里发生的种种创造性思维的暗示,还意味着追问暗示的由来并形成假设,在形成假设之后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观察学生的行为且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检验这些假设”。

3.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思维只有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才能发展起来,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尤其是运用知识。以语文课程为例,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诗歌、散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透过文字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进而融己于画徜徉体验,让学生从文字中看到图画,从文字中看出生活。再如,教学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在指导必要的交际知识以后,开展一些实地采访,学生必然兴趣很高,在活动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获得了情感体验,又培养了思维。再比如,我们还可以配合教材单元特点在日记写作、配乐朗诵、演讲比赛、主题活动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挖掘课程资源,让学生喜欢教材,让教材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百花园。

4.设计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授学生必要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快乐园。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我们就应重构教学理念,改“教师独白”为“师生对话”,只有把学生调动起来,人人开口,人人参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训练。我们还可以把“对话教学”发展为“发现教学”,在学生自学或教师讲授的基础上,设计课题研究。比如语文教材中的“专题”学习,在学习“叶”专题时,发动学生开展采集树叶、查找学名、叶脉观察、查证资料、树叶书签制作等课题研究;再如部编版语文教材,有些单元安排有一个围绕本单元文章的“综合学习与探究”,我们可以在学生学完单元文章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探究。

5.整合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思维

郅教授在谈到课程资源开发时以语文和数学为例展示了如何利用教材发展学生的思维。当然我们在实际使用时,需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做教材的整合,使教材符合培养学生思维的需求。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对于内容的准备提出几点要求可以作为借鉴:首先,传授的的材料应当是必需的。也就是说传授的材料应当是个人观察所不易获得的。其次,传授的材料应该是一种刺激,而不是只有教条主义的定论和僵硬的性质。再有,传授知识所提供的材料应当与学生自己经验中的紧要问题有密切关系。

6.采用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的思维

“评价机制是制约思维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深入发展的另一个难题。如果考试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做法中,思维能力没有成为考试要测量和评价的主要对象,则难以发挥考试对思维课程和教学的指导作用。”传统教学的主要评价方式是考试,它关注的是学生的答案是否准确,忽视学生是如何得出自己答案,因而标准化试题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需要学生大量的死记硬背知识,而且禁锢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发展的是学生单向性的高度求同思维。新课改的教学大纲提出采用发展性评价来帮助学生发展,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首先,教师从自身做起,丰富评价内容和语言,不能以简单的“好”“不全面”“再想想”来评价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而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重视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的评价,比如语言的结构,思维的角度,词汇的使用等。其次,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比如在语文写作后,学生可以先进行反思性自评,再由同伴互评。此外,可以采用多种策略辅助评价,如建立电子档案袋,选取优秀作品展示等。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

总之,我们的教育教学应当是“唤醒智慧潜质,实现头脑价值”的过程。茨威格说,勇气如同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拥有了改变的机会。勇气是在你看不清前路是荆棘还是坦途时,依然坚定前行。所以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也该有敢于改变的勇气,当教师的“心智模式”变了,当教师的思维模式变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的“心智模式”也一定会发生质的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更好发展,教育一定会成为一种充满智慧的活动!

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莎士比亚说,有得必有勇,正直的人不会胆怯,试想一下,如果历史失去了勇气那将失去改写的英雄;如果人生失去了勇气,那很多日子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所以我会选择勇敢、坚定地走下去,做一名勇士,用勇气再次描绘更鲜艳的教育生命原色。


南小图书馆顾琳玲老师推荐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