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课堂”就是把绿色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要打造高效的课堂。“绿色课堂”提倡的是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相容的教育,追求的是全面和谐的教育,注重的是基于民主的对个性的尊重的教育,崇尚的是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落实的抓手和显性体现就是“六化”,即“民主化、情景化、问题化、生活化、结构化、激励化”的教学主张。
“绿色课堂”倡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有效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多角度、多渠道的视听感受,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密度与容量,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信息技术促进绿色课堂的生成。
因此,我校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通过电子白板使用的培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信息技术优化课程设计,实现课堂“情景化”教学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优化课程设计,使其迅速而大量地获取并处理各种有益的信息,做到课程设计详尽周全,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意义和课程行动指导价值。
如在小学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过程中,由于题目比较复杂并且对学生而言很抽象,有较多的学生不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有效解决这些应用题的策略和方法,只能要求教师要通过引导,把学生的思维表达清楚、完整,有条理地分析信息之间的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关系,利用题中的内在规律,构造各个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简单的说就是应用题中条件和问题的关系。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是解答应用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足以去解决这方面的应用题,但对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而传统的教学比较多是借助线段图的分析,但线段图本身就是一种抽象方法,且线段图缺乏行程问题一个重要特征——动态过程。
如以下案例教师应用电子白板的资源库调用相关资源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示例:五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行程问题——相遇问题的教学。
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 1】先求两辆汽车各行了多少千米,再求两辆汽车行驶路程的和,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电子白板呈现动态过程)
【解法1】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55×5=275(千米)
另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45×5=225(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75+225=500(千米)
综合算式: 55×5+45×5
=275+225
=500(千米)
教师直接从电子白板资源库中调用准备好的两车相对行驶的录像,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第二种解法。(电子白板再次呈现动态过程)
【分析2】先求出两辆汽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相遇时间,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2】两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
55+45=100(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00×5=500(千米)
综合算式: (55+45)×5
=100×5
=500(千米)。
两种不同的解法共同呈现在白板上,由学生进行批注和比较。很快就能发现解法2显然更加优化。
反思: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分析问题时难以做到全面、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通过电子白板的准确的提示和情景化的动态呈现,让学生能充分的观察到应用题的不同分析,不同解法,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通过及时的批注和比较,让学生能发现更加巧妙的思路。从而使学生懂得,在解应用题时,不仅要尽可能地选用最常用的方法、同时也要思考最简捷优化的方法。而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撑,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这样的训练,大大加深大部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练习过程,不断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使学生通过正确的思维方式逐步提高解题的速度。因此,在当今大力提倡绿色课堂的形势下,充分利用好电子白板,发挥电子白板的优势,就能促使绿色课堂的真正实现。
二、信息技术优化课程实施,实现课堂“激励化”教学
信息技术手段能够代替人工所不能做到的许多事,能够达到人工所不及的效果。因此信息技术能够使我们的课程实施形式变得丰富而高效,使整个过程变得方便快捷,简洁有效,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利于教师高效教学。
如以《线段、射线和直线》应用普罗米休斯ActivInspire电子白板软件的教学为例:
片段1:
…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通过电子白板,从资源库中拖出线段图形如下图)
生;线段!
师:你们还记得线段有哪些特征吗?
生:线段特征有:2个端点、不能无限延长、可以度量。(从资源库中拖出各种特征的文字,如下图)
师:你们知道,如果老师将这条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什么图形吗?(师复制线段图形后将一端进行延长)
师:我们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后,得到的图形叫做射线。
师:猜一猜,射线的特征?
生:射线特征有:1个端点、一端无限延长、不能度量。(从资源库中拖出各种特征的文字,如下图)
师:你们知道,如果老师将这条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得到什么图形吗?(师复制线段图形后将两端进行延长)
师:我们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后,得到的图形叫做直线。
师:猜一猜,直线的特征?
生:直线特征有:0个端点、两端无限延长、不能度量。(从资源库中拖出各种特征的文字,并当场生成表格。如下图)
师生小结特征后,把表格移除至资源库,以备最后课堂总结时再次出示。
分析:相对于传统的黑板教学,电子白板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中通过操作,将一条线段变成射线、变成直线,还有能将一些文字直接从资源库中调出来,包括能迅速在屏幕上画出一张漂亮的表格,这些新颖的操作都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片段2:
…
试一试: 把下列各图形移到对应的框内:
分析:在试一试中要求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分类,并抽学生操作分别把图形拖到线段、射线、直线所对应的框中,由于可以在白板上进行操作,而且课件的设定使得如果学生分类错误的话,图形将不能被移到错误的框内。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的高。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的互动,使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随意说话等现象大大减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动力和学习自信心。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反思: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电子白板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资源库中调出各种答案,而教师在拖出各种答案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是具有选择性的。这样使教学非常具有灵活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图形的分类中,由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操作、反馈具有不确定性,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一定会正确无误地将图形移到对应的框内。而通过白板教学让学生自己到白板上来操作,进行分类。这样的比用黑板画一个个图形要方便的多,而又比多媒体课件机械的设定图形要灵活的多。
三、信息技术优化课程反馈,实现课堂“生活化”教学
信息技术的使用,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课堂信息,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能更好地对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调整改善,从而使教师的课堂教学理论和操作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信息技术还能够让教师及时地了解掌握教学效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优化课程反馈。
如《食物的旅行》这一课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但是,由于消化器官对于小学生而言较为抽象,又因为本课的重点不是让学生去识记各个消化器官,而是从健康的角度去学习,理解消化器官与健康的关系,并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因此,整堂课教师注重了运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借助普罗米休斯ActivInspire软件,引导学生参与一系列的体验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与参与性,使学生始终处于“体验”的状态中,教师也能及时得到反馈,掌握学生的体验效果。
师:(创设情境:出示食物照片)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种食物,请你猜一猜是什么?(运用白板软件中的“隐藏”和“突出显示器”功能,对食物的照片部分隐藏)。
师:(创设情境:出示淡馒头的实物)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每人一小块馒头,用牙签拿起来放进嘴里,慢慢咀嚼品尝,然后咽下去。请说说馒头在嘴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感觉到了什么?(生咀嚼,感受馒头的变化。)
生:我感觉到淡馒头变软、变碎了。
生:我感觉到淡馒头变湿了。
生:我感觉到淡馒头有点甜。
……
师:你们吃下去的淡馒头到了身体哪些地方?
生:到喉咙里了。
生:到小肠了。
……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根据猜测完成学习单(一):画 “旅游线路图”。
生:合作讨论画“旅游线路图”。
反思: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认识消化器官及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路径,按以往传授知识为中心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就会变成死记硬背,对终生学习无益。运用了白板软件时,在学习单(一)的讲解和布置要求中,运用”突出显示器”功能,对画食物路线图的设计明确了要求,明确了目的性,减少了学生目盲乱画的现象。然后将学生的路线图呈现在屏幕上,充分暴露学生的科学前概念,为接下去了解正确的食物旅行的路径设好铺垫。
接着,运用白板中的“文字输入”、“隐藏”及“拖曳”功能,在认识人体主要消化器官名称的活动中,以往运用ppt的话,这些名称只能按教师设定好的顺序出示,在一定程序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但是运用了文字拖曳功能,学生操作的自由度加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去,有效地突出了本课的重点。不仅如此,也使学生对消化器官的外形有了更形象的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画画、观察以及相互合作等诸多能力。
四、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实现课堂“结构化”教学
小学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要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地特点,使学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如树状算图,是课改新教材中的“新生产物”。是一种表达数学逻辑方法的工具。树状算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思维过程,它注重解题思路的层次分明,包括上下空间的延展,也包括书写时间上的延伸。因而先算哪一步,怎样得到结果,先算的这一步其结果与下一步存在怎样的算理联系等,这些思维现象都会在树状算图中得以返现。
而在实际教学现状中却有点“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书写时间上的延伸,算图结构的不明晰,以及学生不能真正体味到树状算图的便捷、直观等优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树状算图还是存有“不接受”,尤其是学困生是存有较大的“排斥感”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1)要把算图的基本结构形象的、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并给予学生一个足够接受消化的过程。
(2)在实际解决问题的情境中,结合树状算图分析问题。让学生能通过算图看到清晰的解题思路和步奏。比如“先怎样想……,得出……,再与……,最后……。”说出每一步之运算意义及逻辑根据。
在四年级第一学期《三步计算式题》一课中,教师运用电子白板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把学生之前存在的关于树状算图的诸多疑问,都给予许多的印证和解答。
例:360除以20减去2所得的差,所得的商再乘5,积是多少?
传统的分析每一步很清晰,但不直观。具体讲解分析如图。
树状算图是一种表达数学思维的方法。以模型建构为本,将学生的思维清晰,具象地呈现出来。有条理,有目的性,有条件性地分析问题,从条件出发,结合问题,能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抽象出合适的数学解题模型,帮助学生解决本次课的重难点。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是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只要我们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直观、新颖、有效的优势,就能促进绿色课堂的生成,使我们的高效课堂插上腾飞的翅膀。
注:本文中的案例由汪东青、蔡春峰、王洁、朱磊老师提供。
实验小学 图书馆 张惠学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