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班的“刺头”
当我知道接手的班级中有小吴同学时,我心里一沉,早在实习时我就对他的“光辉事迹”有所耳闻,他总是喜欢用“冷暴力”来处理事情,而且语文和英语的基础非常薄弱的。开学仅一周,我就领教了他的厉害。课堂上,他要么招惹周围的同学,玩玩女同学的头发,踢踢男同学的凳子,要么就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折纸、画画,总之就是不听讲,仿佛学习与他无关;课后,精力更是十足,推搡、打架的事也是时常发生,班级卫生检查扣分中也总有他的一份“力”。不仅班中的同学一肚子怨气,连我也是伤透了脑筋。有了先入为主的“不良记录”,他的一举一动都不会逃过我的眼睛,也总发现他的不良习惯。总想着在第一时间把他的坏习惯消灭在萌芽之中,不让它在我的班级中滋长。实习的经历告诉我,不能着急,万事都要以教育为主。但每次小吴同学犯错误,我苦头婆心的教育他,他却是从头到尾闭口不说一个字,过不了半天,又会有同学来报告,小吴同学又惹麻烦了……我一再克制的情绪终于爆发了,在班中冲他大喊:“我再也不会管你了!”说罢,摔门就走。当然,事情并不会因为我的生气而结束,相反,他开始变本加厉……而我的这句气话也成了他的口头禅,每当我批评教育他时,他便冷笑着回答:“你不是不管我了吗?”这让我很难再与他对话。
二、书籍让我顿悟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古兰经》里有一个经典的故事:一位大师带领几位徒弟参禪悟道。徒弟说:“师傅,我们听说您会很多法术,能不能让我们见识一下。”师傅说:“好吧,我就给你们露一手‘移法大师’吧,我把对面那座山移过来。”说着,师傅开始打坐。一个时辰过去了,对面的山仍在对面。徒弟们说:“师傅,山怎么不过来呀?”师傅不慌不忙地说:“既然山不过来,那么我就过去。”说着站起来,走到对面的山上。又一日,大师带领徒弟外出,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师傅问:“这河上没有桥,我们怎么过去呢?”有弟子说:“我们趟水而过。”师傅摇头。有弟子说:“我们回去吧。”师傅仍摇头。众弟子不解,请教大师。大师说:“趟水而过,衣衫必湿,水深则有性命之忧,不足取;转身而回,虽能保平安,但目的未达,也不足取。最好的办法是顺着河边走,总会找到小桥的。”
看完这篇文章,我才醒悟,原来自己一直在错误的道路上,对于小吴同学,我总是选择发现他的缺点,谈话也总是任务式的希望他承认错误,竟然从未与他深入沟通,对他的了解也仅停留在成绩差、爱惹事,试图通过大声训斥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可就是这样的做法,就是一句简单的“我再也不管你了”,伤了孩子的心。
三、一次转机
那天,班上的黑板擦坏了,上完课我早已将这事抛之脑后,等想起来要去报修时却意外地发现这黑板擦已经修好了,而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的回答:“老师,是小吴同学修好的,他可真厉害!”原来,被贴上“坏孩子”标签的小吴同学也有这样的一面,当然他还是一言不发。从那天起,我开始留心观察他,慢慢地我发现,这孩子很爱劳动,由于成绩差,他总是班上最后一个走的,除了基本的关灯关窗关门外,他还会检查班上的桌椅是否摆放整齐,垃圾是否清理干净;他爱运动,曾经还代表学校参加区内的短跑比赛;他动手能力强,同学的笔袋坏了,他能修好,科技节的“蠕虫小车”他也是最先拼好的。原来他有这么多优点,而我却始终盯着他成绩差、多动的缺点,细细想来,很是惭愧。
四、改变学生,先改变自己
小吴同学的事件不正如《古兰经》中的故事吗,此时的小吴同学就是横在我面前的一座山,我总想着改变他,但其实,最应该改变的是我自己。
改变一:以真心赢得孩子信任
对于小吴同学这样比较敏感的学生,“粗暴法”和“冷暴力”都无法很好解决问题,反而会在他与老师间竖起一道难以翻越的高墙。于是,我决定与他进行一次特别的交谈:我向他承认了自己在处理这件事上的问题,不该说出“我再也不管你”这样伤人的话,并表示希望能和他做朋友。小吴同学很惊讶,也许是从没有接受过这样特殊的道歉,也许是被我眼中的真诚所打动,他终于和我说话了。
改变二:与家长沟通,让耐心弥漫在家校之间
小吴同学是离异家庭,首先我和他的监护人——小吴同学的爸爸取得联系,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刚报出我的身份,他的爸爸便不耐烦起来,通完电话我心情很复杂,他的爸爸可以说非常不称职,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带,孩子的成长他从不参与,甚至把孩子的一切过错推到老师身上,这让我很气愤,但另一方面又挺心疼他的,父母一再离婚复婚,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诚然,我对他爸爸的做法十分不赞成,但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于是,我又找到了他的妈妈,和她分析了一下孩子的现状。在聊天的过程中,我发觉,小吴同学的妈妈还是很明理,也很关心孩子的,只是之前与他爸爸的婚姻让她很受伤。他的妈妈告诉我,小吴同学也是个苦命的孩子,从小就因为家庭的缘故没有养成学习的好习惯,现在想让他多学些,也是力不从心,说起这些,孩子母亲眉头紧锁,满脸愁容。听完后,我也给出了建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需要无限的耐心,特别是像小吴同学这样基础十分薄弱的孩子,面对他,必须要静下心来,面对他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进步也应真诚地表扬,给他树立学习的信心。当然这也有利于缓解家庭的气氛,相信只要真心付出,孩子紧闭的心门一定会慢慢敞开。
由于小吴同学没有记作业的习惯,我便每天将作业要求发给孩子的母亲,也会时不时聊上几句他的近况。渐渐地,小吴真的有了变化,他开始写作业了,虽然他只能完成一些基础的作业,但这对我来说已是欣喜不已。他的妈妈也说,孩子开始愿意和她诉说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了。看来,耐心,的确是开启孩子大门的一把钥匙。
改变三:用爱心照亮孩子的内心
与小吴妈妈的有效沟通给了我很大的动力,于是。我积极地在课堂上寻找能激起他学习兴趣的点。那天在上课文《赤壁之战》时,讲到了曹操,在分析完人物后,我请同学带着情感读段落,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很少听课的他竟然举起了手,我毫不犹豫地请了他,当然,他没有让我失望,读得很到位,这也让周围的同学对他刮目相看。课后,在和他的交流中,我得知,他对历史很感兴趣,于是,我承诺他,给他买《三国演义》,不过看完后要和我交流读后感,那是我第一次在小吴的眼里看到对知识的渴望。就这样,拿到书的他又发生了变化,原本一下课就不见人影的他开始看书了,由于基础比较差,在书旁,他总是会放一本字典或是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只要看到他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我都及时给予他肯定的眼神。他从一开始的十几分到这次能考五十几分,虽然没有及格,但我也很欣慰,因为我看到了他在努力,在进步。
为了让他能够将这股子对学习的热情劲儿保持下去,也为了纠正他不好的行为习惯。我开始和他聊天,不似老师,更似朋友间的对话。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总是和其他同学打架呢?他站在原地,像往常一样闭口不谈,我没有逼他,只是开玩笑的说了句,这可不是交朋友的好方法哦,他很震惊,没想到我发觉了他的小秘密。他小声说:“只是想和他们玩在一起。”从他的表情中我知道,他说的是真话。像他这样的孩子,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心,又被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或许就是这样的长期的心理压抑,造成了他极强的逆反心理以及求关注心理。于是,我教他,要学会运用自己的优点,对他来说,动手能力强就是个好切入点,利用它来告诉周围的同学,“你看,我也有优点,我也可以帮助别人。”同时也能培养他乐于助人的品质。
每个孩子背着书包走进校园的第一天,他们都是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新生活的向往进来的。当然当他们发现学习有着写不完的作业,听不完的训斥时,对于学习就不再怀有憧憬,他们开始变成老师眼中的“差生”。因为是“差生”,他们很少能从老师、父母的眼中看到认同;因为是“差生”,他们需要时刻提心吊胆,生怕被抓到把柄,挨一顿训斥;因为是“差生”,一旦发生事情,他们总是被老师列入头号怀疑对象……或许就是我们的严苛要求,我们的先入为主“造出”了一部分差生,作为老师,一定要学会多角度看待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那么优秀。真心、耐心、爱心,是教育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法宝,唯有这样才能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看见每个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方可对症下药。
小吴同学的这件事,让我明白了每个孩子都有向上之心,只是缺乏毅力和执行力。而要完善此种之心,需要教师的密切配合,更需要教师的监督与指导。作为班主任,就要学会用放大镜找优点,优秀是需要时间来成全的,欲速则不达。只有放低目标,一步一步的慢慢进行。如果只是强调他的问题,往往是问题越来越重,会给学生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让他自认为,我已经这样了,这就是我的缺点,不能改变了,会把不良习惯当成自然,而失去向上的信心。所以要降低难度,让他能伸伸手就够得着,执行起来,目标容易实现,当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逐渐加大难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成才。
奉贤区古华小学图书馆 仇艳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