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统编本教材在2017年全国铺开,教材的编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第一单元在编写上却延续了沪教版的特点,先学识字后学拼音,肯定了“识字先行”的优势,给识字教学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
学情;多样识字;“读字”;推进阅读
那么如何把握教材的编者意图,如何进行有效地识字教学,从而落实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呢?本文根据统编本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识字》部分进行简单解读,并谈谈自身是如何为夯实“识与写”进行的教学实践探索。
一、分析学情,制定教学目标
开学伊始,笔者对我校一年级学生做了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单元中出现的“天地人”、“口耳目”、“日月水水”等一些简单的常用汉字,大部分学生已经能认读,甚至会模仿书写。其中半数学生认识100个左右的常用高频汉字,能进行简单的图画书的阅读。据调查了解,除了少数家长有意教识字外,大部分学生的识字其实是来自平时生活中:听故事、看电视节目,观察各种商品、广告、路边招牌……丰富的现代生活和普通话的交际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近汉字、认识汉字。学生生活中接触识字途径丰富,更有自己独特有趣的识字方法:有的象形识字,如识记“人”“火”等;有的用已识的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找朋友”等多种方法来识记。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都有对汉字有一定的识字基础,能进行正确的认读,但是对于汉字的正确书写却有待改进。
了解了学生在学前阶段识字的基本情况,接着根据这个学情再进行教学安排,就可以把教学进度安排得比较得当,适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所以第一单元在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通过听读、联想、观察等方法来正确认读 40 个生字。(2)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17 个汉字和 10 个笔画。(3)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培养对学习汉字喜爱之情。
二、优化方法,激发识写兴趣
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统编本一年级上册在识字安排上遵循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300个常用字,要求会写其中的一百个字。与沪教版、人教版等教材相比,统编教材大量减少了识字和写字的量,却增加识字、写字的课时量。由此看出,统编本教材重视打好识字与写字的基础。然而识字与写字的教学又是枯燥无味,怎样让低年级学生在识与写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识与写中感受汉字的文化与规律,体验语言的魅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识与写的兴趣成了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进行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之后,以夯实学生的识与写为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笔者采取多种形式的优化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不断地实践与分析。下面就识字与写字这两方面举例谈谈。
(一)多样识字,提高识字的质量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对学生认识汉字的音、形、义有巨大帮助。所以笔者在教学课堂上,对识字教学采取多样的识字方法,组织学生做一些识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识字的快乐,产生识字的兴趣。做到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1.摘果子识字法法。如:教学统编教材《日月明》时,生字“明、力、尘、双”等,有大量合体字。于是我课前制做了一颗有半个屏黑板那么大的桃子树。并根据规律将合体字分别制成有偏旁部首、独体字两个部分的桃子形状的卡片,挂在这个五彩缤纷的桃子树上。瞬间就给这个枯燥无趣的识字课增加了生命力,同学们利用部首和独体字以“找朋友”的游戏,成功将“生字桃子”带回家。同学们在这个游戏识字的过程中找到了识字的乐趣,更增加了喜悦感和成就感,更他们进一步激发识字的兴趣。
2.猜谜语游戏法。猜谜语是学生常见的游戏识字法,中国汉字很多都可成为一则谜语,寓教于乐,不失为一种识字的好方法。
3.编故事识字法。小学生都是喜欢听有趣生动的故事,在识字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一些抽象的汉字与生动有趣的小故事相互联系,这样既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又能达到准确记住抽象汉字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
4.唱儿歌、童谣识字法。在识字教学中根据字形的特征,自创童谣或儿歌识字,能较快让孩子记住,儿歌、童谣朗朗上口,妙趣横生。如:识生字“影”红日高高挂,照在北京城,投下三撇儿,那是它的影。又比如:生字“熊”一只能干的小黑熊,迈着四条短腿,向我走来与我玩。对生字有着生动有趣描述,孩子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更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孩子在唱唱玩玩、轻松的氛围下记忆,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进一步提高识字的质量。
(二)学会“读字”,扎实根基
“读字”,其实不是指发出声音读一个字,而是在动笔写字之前对要求写的字进行分析: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还原汉字的形体美。从教材编写和《课标》要求我们可以看出,低学段年级的写字教学重在写字能力上打好基础。
1.画一画,“读”字结构
间架结构是指笔画搭配、组合、排列成字的形式和规律。读结构,要把握整体,注意联系。如:一上《秋天》一课中的“大”和“人”字呈正三角形。在写字前,将这两个字一起出示在投影上,并带着学生画一画这两个字的外形。这样一画,汉字的外形轮廓就更具体了,学生练写时对字形的把握就有明确要求。在动笔画一画的读字过程中,其实已经完成了对几个字形结构的整体把握。有了这样的深入观察,学生练字时对字形结构的把握就更清晰了。
2.点一点,“读”字起笔
起笔的精准与否,决定了一个字的形态走向,最终影响这个字是否美观。读字时要注意起始笔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方向、长短等,然后以此为参照,依势而行。很多时候,学生写的字在田字格里位置偏移、形态失真、结构失衡,是因为没写好起始笔。起始笔对一个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笔到位,笔笔皆到位。定准起笔,学生就不会盲动,写好起笔,顺势而下,书写才能美观匀称。
3.圈一圈,“读”字细节
笔画是汉字的最小部件。笔画不规范将直接导致汉字书写的不规范,汉字的美感也就无从谈起。在读字时不仅要读笔画的位置,还要看清笔画的基本形态,感受线条的美感。如:横平,两头重中间轻,要求学生圈一圈横的起笔和收笔;竖直,起笔要有力,圈画竖的起笔;撇有尖、捺有脚……其实汉字的基本笔画并不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圈画之后,笔画的这些细节变化他们早已熟知,不用圈心中也明了。
三、推进阅读,夯实识与写
“识与写”都是为“阅读”打基础,“阅读”又是巩固和提高“识与写”,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紧密不可分的。
同时新课标要求: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而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学生正式进行书面语学习,形成阅读能力的关键阶段,语言水平与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小学生知识学习乃至终身发展的基础。
此次统编本教材增加了“连环画课文”,设计了“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等环节,无不体现国家课改坚持推进儿童阅读的决心。
大力推进小学生阅读,即是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更是进一步夯实识与写。识字是为了阅读做准备,而阅读有助于识字。因此,我们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采用不同形式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如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等 。
(一)师生共读
小学生天性好动,把课外阅读完全寄托在学生回家以后的自觉阅读上,是无法保证的,更谈不上读中识字了。而在教室里就不一样了。“你读,我读,大家读”形成一种氛围,加上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同样的书,让阅读有了更强大的魔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引领出爱读书的学生。
由此开展“师生共读”活动,教师可以先自己读一些对孩子产生吸引力的文章给孩子听,让课外阅读能牢牢地抓住孩子的心。接着利用班级的图书角、读书分享会、读书沙龙等活动渐渐地让孩子们爱上读书、主动去读书,达到师生共读,或生生共读的情景。
(二)亲子共读
亲子共读,顾名思义,家人和孩子共同读一本书。既能激发孩子对书籍的喜爱,又能让孩子在与成人建立亲密互动关系时,发展识与写的能力。更有大量的研究证明:阅读能够促进儿童的语言能力如词汇、语法的正确使用,讲故事以及解释事物的能力。
笔者通过家长会、校园开放日等倡导家长一起来亲子共读,并给予具体的共读指导。如圈画新认识的字、互动交流谈谈体会,推荐家长用“亲子阅读记录卡”来规定阅读,每周一张,用于记录亲子共读情况。在坚持不间断地亲子共读中,学生不但在读中识得大量的字,还渐渐地爱上阅读,养成阅读课外书籍的好习惯。
以上是笔者就一年级语文为夯实识与写的教学,进行粗浅地实践与探索。实践证明,让学生有效识与写的途径还有很多很多,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汉字的构字规律,不断尝试,大胆创新,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采用多种形式夯实识与写,都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体会到汉字的魅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塘外小学 图书馆 彭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