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1》有感
“传道、授业、解惑”大抵是我国古代对教师职业角色的最经典论断。而经典之为经典就在于它对未来的开放性与生成性,使之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所以为了能够学习吸收大师们的经典理论和方法,我在这个暑假潜心阅读了《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1》。
这本书主要是十四位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和数学特级教师的教学心得,里面涉及大量的教学实录、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这些前辈们为了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虽然时间飞逝,已经接近了2018年,可是在教育屡次改革的背景下,这本书却依然发挥着它的光彩,依然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工作。
特级教师之一陈日亮,在中学任教期间,进行了“语文课型法”的实验和中学语文教材分析的研究,研究成果获国家和教育部的肯定和奖励。他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让我深受感动,这位老师这样描述对语文的理解:“语文是人的生命行为,是人的生存方式。语文与人一生健全发展的关系至为密切,与人须臾不离;文从心出,心在文中,循文会心,文心交融,以上是为‘我即语文’。”
看到这些,联想我们英语教学的现状,我对英语教学更多出一份执着。英语也是外国的语文,陈先生对语文的理解,不也可以作为我们呢对英语学科和教学的理解吗?这使得我对英语教学更多出一份执着。相比于语文和数学,英语是学生容易忽略的,是家长不太重视的,可是当我读到这些文字,我的心里敞亮了许多。
作为一个英语老师,不光有专业的英语水平,还要有正确的指导教学的方法,比如指导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书中提到,记忆力的培养记忆是人脑对过去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是对过去感知或经历过的事情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所以对学生初次接触的新知识,要明确目的,理解意义,运用直观手段,建立思维线索,强化识记效果等等,这些教学思路一直到现在都是对我们教师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记忆,形成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终生受益。
同时这本书里面的几代特级教师还对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使他们树立了可贵的教育理念。可以说,这也是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群体。这本书告诉我,一名怀揣理想的教师必须同时勇于面对现实才具有社会价值。所以仅仅提出教育理想还远远不够,不去实践或遇到挫折就放弃,理想就成了幻想。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可能就是对教育的信念。
管建刚老师坚信,作文教学中生活富于生成,文心重于文字,讲评重于指导,多改重于多写,真实重于虚构,发现重于观察(于是他开始他的“作文教学革命”)高万祥老师坚信,语文是一种快乐的分享,分享优美的文学,分享精彩的生命,分享丰厚的文化,要让学生互相分享幸福的语文人生(于是他办起了语文沙龙,让学生们可以在对语文的喜爱下志趣投合聚在一起)。
这本书还提到了教学风格对名师的塑造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一位教师从新手到专家需要经历若干发展阶段。往往从模仿开始,甚至一举手一投足都向心中的“灯塔”靠拢,这其实是一种“见贤思齐”的意识,在模仿与思考中会逐步找到自己,过滤掉一些徒具形式的机械模仿,发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沉淀下一些东西,这些东西越积越厚,最中成为核心的、这要的理念与意识,进而形成他们自己的特色步入风格之境界。这时候自己也成了被后生模仿的对象。这种“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就是教学风格。它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风格即是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程红兵的深沉雄浑,窦桂梅的清简洒脱,黄玉峰的文化气质.... 这些教学风格的形式大致经历了几个转变:由局部向整体转变,具有教育教学的全局眼光是形成风格的必须,零敲碎打很难形成合力,打好了观念的大框架,各个部分就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格局才能形成;有技术向艺术转变,如果对教学的感觉还停留在工艺加工的层面,教学就成了标准化的生产线,就不会用个性化的教学培养出个性化的学生;由自发向自觉转变,风格的形成往往不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混沌中前行时的自然积累,懵懂的教学往往是一种自发的感觉使然,但由于思想框架以及个人气质精神的整体影响,会产生一种聚拢之效,而风格一旦显山露水,又会在不经意间得到强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这样,风格就日趋成熟与稳定。
教学产生于人类代际的更迭,它可以将前人业已熟悉的路径以经济高效的方式授予后人,从而让累进式的社会发展成为可能。于是,使每一代人的知识可以向后无限传承,形成可以让后继开拓者拾级而上的知识阶梯,便成了教学的本然意义。
教学如是,这本“思想录”大抵也如是,深入体会揣摩运用《思想录》中各位前辈的方法,为我们通往名师的目标开启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南小文游 图书馆 顾琳玲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