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在上《短歌行》的时候发生了一件突发事件。学生就“枉用相存”当中的“相”的意思产生了不同的见解,有的同学认为指的是曹操,有的同学认为是贤人。原本这个答案只是我课堂设计中的小问题,但是看到同学们非常困惑的眼神和激烈的争论的情况,我决定临时开展一次大辩论。
首先我选取了意见特别坚定的两位同学分别代表该阵营的营长进行主观点的阐述,然后请台下的同学对自己选择的阵营进行补充发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起了课外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的知识、作图的方式以及从文中找线索来作证自己的观点。有同学指出明月指贤才高挂但不知何处,因此曹操无处寻觅只能等待贤人拜访,所以偏指贤人;同一阵营的同学补充道,诗中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自比周公接见贤才的场景,因此自己应该也是和周公一样是在家中等待贤人的;此外还有同学更进一步,从呦呦鹿鸣的典故中捕捉到其比喻义,指的是请贤才享用美食款待;更有同学从情感角度出发认为曹操求贤无比诚恳,因此他会把对方的求见理解成劳驾等等。当然也有同学完全抛开了文本,那么其推理则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我不断指导学生观点应该从文中而来,课外知识只作为补充,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深入解读,串联起了意象和主旨的理解。最后虽然正确答案没有获得更多数人的支持,但是学生的表达、理解、思考力都在精彩纷呈的辩论中得到了锤炼。课后还有同学说,老师,我们还可以继续开展辩论吗?
语文课堂的启发性和开放性或许就在于此。这件事情给了我两点思考:首先是充分利用教学机智,不错过每一个学生深入思考的机会;其次是要注重方法引导,使得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思考的工具和方式。因此这堂临时课堂辩论,我把它归结为“失控的魅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继续挖掘这些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启发学生思考的核心主问题。
当然这是一次冒险的尝试,因为教学任务必然会因为这一场突发辩论而难以完成,但是我们收获的是什么呢?我看到了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试炼与提升,看到了那一双双燃烧着求知火焰的眼睛。学生收获了什么呢?他们明白了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他们被允许提问、被允许好奇、被允许质疑、被允许表达,被允许成为一个真实的人。教育的灵光由此闪烁,教育的心流由此触发。珍惜课堂的40分钟,因为那是教师和学生无法重来的40分钟,在深化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方针必将在一次次课堂实践中以不同的方式闪亮登场。让我们开启这奇妙的语文学习之旅吧。
上海市奉贤中学 图书馆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