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工作七年的青年教师,我的教学主张是: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获取数学知识更有意义。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我们不应用大人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表现。但可塑性强这也是最大的一个特点,他们犹如一块块橡皮泥,能捏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在这个阶段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引导得好,那么将为孩子的学业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工作中,我不断反思、总结、精进方法,帮助学生收获好习惯。下面分享一些我们在低年级数学课堂学习习惯培养中的心得: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做好课前准备,能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 明确目标 严格执行
通过观察我发现很多低年级的学生不是不想做课前准备,而是不知道要准备什么?作为启蒙老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上数学课需要准备什么,这不应该是老师布置的,而需要师生达成共识。比如在一年级准备期中,我和孩子们讨论数学课需要哪些学习用品?孩子们总结出需要数学课本、草稿本、铅笔、橡皮和直尺。这些物品怎样摆放才有序、有效?老师引导孩子发现草稿本夹在数学书里不容易丢,把铅笔夹在课本和橡皮之间不会滚动,每种学习用品只放一件避免学具变成叠叠高的玩具等细节,并请大家摆放正整齐后从我不同方向拍了几张照片投屏在屏幕上,让孩子们看看自己的效果,大家都特激动,于是我顺势要求今后每天听到预备铃声就这样做,孩子们也很乐意。虽然这样的要求对刚入学的新生略显严格,但这样做之后我的课堂效果确实好很多。
除此之外,我们严格执行课前2分钟常规,这2分钟看似极短但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无论课前所作的口算、笔算、背公式、概念、口诀还是数字儿歌,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地对旧知进行复习和整理,回忆和再现,还可以尽快进入真正的数学学习状态,为打造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当然,每学期初,我还会事先把书本上的概念和易混淆题整理在一张纸上,附在每位学生课本第一页,便于学生翻阅。我想,这样的习惯在他们未来的学习之路上也会受用。
2. 反复唠叨 评价奖励
低年级孩子学得快,忘得也快,为了帮助大家把课前准备形成习惯,立规矩初期就要化身唐僧,反复唠叨,除此之外,我制定了评价奖励制度。课前请组长对组员进行评价并做好记录,对准备好的学生进行加星奖励,对于没有准备好的学生要及时提醒并帮助他们做好准备工作,对于自己准备好并能帮助其他学生准备好的学生加倍奖励加星,通过评价奖励机制促进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当然我也会不定期抽查,及时反馈。在授课过程中我也会采用小组积分表对各组的答题和纪律及时进行评价激励,每当加入这一环节学生的竞争意识被点燃,反响不错。当然课堂良好的习惯是需要一点一滴积累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更需要持之以恒。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学习的首道门槛。学会倾听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也是双边互动的保证,不仅可以提高合作交流的质量,还可以使教学过程不断向纵深推进。学生不但要学会听教师讲课,还需要学会听同学发言。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低年级数学教研组中的老师就要求学生做到同学发言时,做到神情专一,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可以插嘴。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听老师讲解时,要求孩子们目光紧紧跟随老师,一边听一边动脑思考,听懂的同学,点点头。
其次,口语表达是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思考的过程,是学生用言语外化表达知识的过程。数学中的表达和其他学科不同,我们需要把生活化的场景抽象成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有序、完整、规范地表达所学知识。
例如:左题中看着图要先说再列式计算,很多同学会直接列式但不会说,缺少了思维过程。于是我们针对这种类型建立了“原来有……,拿走了……,现在还剩下……?”的模型,通过数学语言的把这一题的思维过程有序、规范地表达,下次碰到此类题学生便能举一反三。
(三)培养学生有效的数学阅读习惯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经常发现许多学生在解题中发生错误是缘于对题意的理解出现偏差,只需在老师的指导下重新阅读,学生就会发现错误并改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曾多次与组内有经验的老师探讨,究其原因这与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有关,只是一目十行地阅读题目,而非逐字逐句地分析数量关系,出现错误或解题障碍自然是难免的。教学实践也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理解问题时经常出现故障和错误。
通常在教学中我们是这样做的。
其一,在数学阅读时,必须准确获取教材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数学符号的含义。如果忽视或略去某一个字词,很可能就谬以千里,比如“增加了8米”和“增加到8米”,“减去三分之一米”和“减去三分之一”等等。因此,数学阅读讲究咬文嚼字地阅读,而不能目十行、囫囵吞枣地阅读。
其二,数学阅读是一种思考性的阅读。数学阅读过程就是理解和领悟数学语言。因此,不能只是用眼睛浏览,而应用边读边圈画关键词、绘制符号或图画等方法帮助理解,养成读中去想、想中去读的习惯。
例如:下面这一题中,通过读题引导学生判断舞蹈队和乐器队人数的数量关系,辨析出乐器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人数多,求多的,用加法,这里学生标注的“多”,“一共”等字眼其实就是解题的思考过程。
其三,数学阅读需要进行“内部言语转化”。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数学语言表示”。在数学阅读时,大脑必须建立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即把抽象、难懂的阅读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比如把数学术语转化成生活化的语言,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简洁的符号语言或直观的图形语言,将严谨抽象的数学问题“换种说法”等等。
例如:盒子里有3颗软糖、18颗硬糖。硬糖的颗数是软糖的几倍?我们可以抽象成数学语言就是:18是3的几倍?
通过图形直观和对比分析,也可以较好地突破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及其本质内涵。一些学生对“小数0.2与0.20”产生歧义。我们可借助数学图形帮助学生认识它们的差异,理解小数0.2与0.20的意义。0.2的小数意义是把“1”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2份。(左图)0.02表示把“1”平均分成100份,表示其中的20份。(右图)从文字叙述与图形中,我们不难发现:0.2与0.20有着不同的意义,0.2是一位小数,精确到十分位;0.20是两位小数,精确到百分位,它们所表示出的阴影部分面积相等,说明大小相等,即0.2=0.20.通过内部语言的转化可以抽丝剥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做起。“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要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真正的教育。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低年级的数学学习更是为学生日后步入高年级学习打好根基。虽然我校地处远郊,各方面资源薄弱,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坚守教育初心,永葆育人情怀,用心灌溉,促成好习惯的养成,让教育走向更和谐,才是教师真正要做的。
奉城第二小学 图书馆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