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有效对话捕捉课堂的精彩
发布日期:2018-04-13    作者:实验小学 何超英老师   点击率:

“对话”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对话”正充盈着如今的语文课堂,它展示了新课程理念下富于灵性和生命性的课堂景观。《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对话”是一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形成了师本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网状关系,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的和谐统一。可以说,有效的对话能创造精彩的课堂。

一、巧设情境,有感而发

学生的智慧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有效的情境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让学生注意力持久,思维活跃;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使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最佳学习状态,不断产生对话交流的欲望,让思想与思想在碰撞中得到升华。

如《哥伦布竖立鸡蛋》这篇课文讲述了哥伦布为了驳斥忌妒者对他的挑衅和攻击,巧用竖立鸡蛋的方法证实:即使是最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成功的取得,关键在于创先。在教学中我进行了这样的一番情境对话的设计,先补充了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经过,深刻感受这一行为的不平常。继而创设这样的情境:

师:现在假设你就在现场,亲眼看到达官贵人的攻击,亲耳听到他们的嘲笑,你一定会觉得——

生:很生气。 

生:很愤怒。 

生:我忍无可忍……

师:有谁愿意替哥伦布说句公道话。自己试试。(媒体出示:“不,先生们,这不是件很平常的事……”生自由地说)

生:不,先生们,这不是件很平常的事;要是这是件很平常的事,你们自己为什么不去试试看呢?

师:嗯,这个反问语气表达得很恰当。

生:不,先生们,这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哥伦布为了他的梦想整整坚持了十八年,在海上带着他的船队航行了七十多天后才找到了新大陆,你们能坚持吗?说不定早就半途而废了!

师:是啊,不是人人都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的。

生:不,先生们,这不是件很平常的事;在海上航行时随时可能会遇到惊涛骇浪,狂风暴雨,甚至会丢了性命,这是非常危险的。你们敢吗?

师:是呀,他们敢吗?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吗?我从你们的愤愤不平中感受到这根本就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达官贵人们说得多么轻松啊,但在哥伦布成功之前呢?他们,甚至当时所有的人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而哥伦布的成功,关键在于他——

生:关键在于他有胆量,不怕困难,不怕别人嘲笑。

生:在于他很有毅力。

生:关键是他很勇敢。

生:我觉得他很坚定,他下了决心就一定要做到。

师:一句话关键在于他敢想——

生:敢做。

师:敢于创先(板书:创先)才会第一个获得成功。

二、紧扣疑点,深入交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实的课堂对话从学生质疑、寻疑、解疑开始。课堂上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学习中即时生成的疑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体味语言文字的精妙,提升课堂对话的真实度,彰显生命的主体意识。

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有学生问:课文最后一句是“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里用了两个“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弄清了带引号的“鸟的天堂”是指人们对大榕树的赞美,不带引号的“鸟的天堂”则是作者身临其境后对这种赞美的认可。这句话的意思是,那棵又大又美的榕树的确称得上是鸟的乐园啊!可见通过对课文的质疑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让学生体验到各种句式的用处。这个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培养了自己自主探究的能力。

抓住了学生疑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从而使学生思维和语言一直处于积极的对话中,并通过不同角度的再读、再解,思维从疑点中解放出来,把学生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对话提升了真实性。

三、情感体验,心灵碰撞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的认识会更丰富,体验会更深刻。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文学作品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作品中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起情感共鸣。

《看不见的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中的母亲在孩子打弹丸的过程中凝聚的是浓得化不开的,非同寻常的母爱。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体验(反复做“递”的动作,体会母亲做的是需要耐心又累人的事,面对的是一个看不见的孩子,却始终安详地微笑着的用意。)

师:现在,你就是文中的这位母亲,请你弯下腰,捡起石子,递出去,孩子打不中;再弯下腰,捡起石子,递出去,还是打不中。继续捡,继续递。就这样反复地捡着,递着。做着,做着你有什么感受、体会?

生:我的手很酸。

生:我觉得老是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很单调。

生:我体会到母亲很爱孩子,很有耐心。

师:刚才你们才递了不到半分钟的时间,而母亲到底递了多久?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吗?

生:从傍晚到夜色笼罩下来。

师:母亲就这样不停地捡着,递着,还一直安详地微笑着。同学们,孩子看得见这微笑吗?(看不见)那母亲为什么一直安详地微笑呢?

生:孩子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可以感觉得到。

生:母亲是真心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她会一直安详地微笑着。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细心观察过你们的母亲,全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对孩子的爱就是会这样不由自主地流露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笑容,乃至每一个眼神中。同学们,你们说此时母亲递出去的仅仅是一颗颗石子吗?她还递出什么?

生:递出了关爱。

生:递出了希望。

生:递出了信任。

生:递出了鼓励。

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方可触动学生内心的最深处,因此说,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深刻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四、个性感悟,分享心得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以保证阅读实践时间为前提,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原则,以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为实施策略,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把阅读教学当成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彼此分享阅读心得。

在教学《半截蜡烛》中,当所有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是他们的爱国精神,就在我即将收课时,一个“不同的声音”响起来了:一个孩子举手说:“何老师,我觉得德国军官并不完全凶狠的,他们当中也有一些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我的眼睛立即“亮”起来,请他继续解释他的观点。他说:“文中的小女儿杰奎要将蜡烛拿上楼时,一个德国军官同意了,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女儿,说明他还不是完全的没有人性。”多么灿烂的思维的火花!多么细心的发现、独特的阅读体会!我内心暗喜,却不急着肯定,顺势将他的观点拿来全班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是的,尽管在战争中,德军是可怕的,而在生活中,他们也是很多孩子的好爸爸啊!学生们一定是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的爸爸了。尽管文中的淡淡一笔,也闪烁着熠熠的人性光彩,而我的学生们也用自己善良的心发现了这一点。

珍视学生个性感悟、体验和理解,并不完全是承认和认可。不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的,这都是他们认真思考的结果,是他们在阅读中自己的思索所得,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在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上首先要做到“珍视”,然后再加以评价和引导。

五、发挥想象,填补空白

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多彩的,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多维的,有着惊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语文课堂也应是丰富的。教师应给学生自由的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引领学生多元解读,与文本直接“对话”,让语文课堂迸射生命的活力。

如《科林的圣诞蜡烛》,主人公科林在圣诞节的夜晚无心点燃圣诞蜡烛因为出海在外的爸爸已经七天了,还迟迟没有回家,而更令他担忧的是,此时海面上是浓雾封锁,关键时刻,灯塔又电线短路,没有灯光为船只导航。所以每当他翻过这座小山丘时,他总是步履沉重;总要望一望山谷那边铅灰色的大海;总会注视着耸立在山顶上的灯塔。就在此时,我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注视着山顶上那座熄灭的灯塔,他在想……”同学们根据文本合理地发挥其想象,有的担忧地说“他在想没有了为船只导航的灯塔,爸爸的船怎么能找到回家的路呢?”有的紧蹙双眉“爸爸呀爸爸,你现在在哪里呀?我需要你,妈妈也需要你!”有的一脸严肃“我能为爸爸做些什么呢?”……

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对话,现实世界与文本世界得以沟通。文本在孩子的内心成为鲜活的画面,生成的内容更为精彩,空间更为广阔,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迸射出无尽的活力。

对话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间进行的真诚互动的教学方式,是生命灵性理解、融合、丰富、展现的一种美好境界。有效的对话必将提升对话品质,绽放生命活力,使语文课堂充满更多的人文气息和创新精神, 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思维火花得到绽放,让课堂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  《我和语文教学》   于 漪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关文信   中国人事出版社


实验小学 图书馆 张惠学老师推荐


分享到:
相关信息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