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也走进了特殊校园。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利用特教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的有效性,构建“人人用资源,课课有案例”的教学应用环境,实现资源与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的有效融合,我校开展了“拥抱特教资源库,绽放课堂新活力”的应用案例征集活动。如何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合理、有效地利用特教资源库中的优质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我们开始了学习、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 优质资源 智障学生 数学教学 优化课堂
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智障学生不理解时间,不会认读钟面,不知道时间与生活的关系……教学过程中难点重重,一度让我陷入了迷茫。于是,我想到了特教资源库,当我尝试检索时间、钟面相关的教学资源时,一个个鲜活的课例跃入了我的眼帘,从教学设计到课件分享到教学实录,我看到的是特教人在钻研时间教学中已经形成的智慧结晶,体验到的是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到优质资源的便捷,静下心来,一一学习,再结合学生的实际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实践中,顿觉豁然开朗。
一、案例描述
(一)巧妙的教学设计
“一日=24时”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是一个既枯燥又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完全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可是看了陈银华老师的《24小时计时法》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感受到了陈老师教学的智慧和魅力,也尝试把里面的环节设计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中——
片断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录像中,小华打电话约小强 “明天6点一起去锻炼”,小强高兴地答应了。
师:同学们,你们猜猜,他们能按时见面吗?
(孩子们开始讨论了起来,有的说能按时见面,有的则说不能……)
继续播放录像,第二天早晨,小华还在睡觉,小强来责怪小华为什么没有按时赴约。学生认真地观看着录像,好奇地想知道他们为什么没能按时见面,原来小华认为约的是下午六点,而小强理解的是上午六点。
师:一天有两个6时,上午6时和下午6时,他们约定的时候没有说清楚,所以产生了这样的误会。如果你是小华,你应该怎么说才不会让小强误会呢?
师:为了把一天的时间记录得清楚明白,我们可以采用另外一种记录一天时间的方法,24小时记时法。
【这个导入环节的设计,既激发起了孩子关注课堂、探究知识的兴趣,又顺利抛出了问题,自然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表示时间的方法,还给学生创设了深入思考、大胆交流的机会。】
(二)多媒体助力课堂
那么,如何让智障学生能够更生动、直观地了解24小时记时法是怎样记时的呢?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虽然在资源库中没有找到24小时计时法的课件资源,但是观摩了《认识半点》、《认识整点》、《认识时间》这些课件资源后,我也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在这些优质课件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保留动画效果,再插入一些生活场景,变成了我所需要的课件素材,运用在新授环节中,帮助学生加强理解24小时记时法——
片断二:模拟情景,学习新知。
播放课件:从夜里12时开始,时针分针按规律运动,根据一天的变化规律,变化情景。
师:晚上12点,既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也可称为0点。随着时针分针的变化……现在是几时?时针走了几圈?
多媒体继续演示:天空由暗变亮,有月亮落下,太阳升起,再由亮变暗变黑,并伴随太阳落下,月亮升起,最后时钟又回到了夜里12时。
师:一天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了两圈,有24小时,一天有24小时。
【课件的运用为教学助力,它的动态性、直观性非常符合智障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特点,生动、直观地模拟了一天的情形,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对24小时记时法的认识,建立起时间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还激发了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得新知的学习变得有趣而又真实。】
(三)活动中探究知识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感悟,“活动”中理解,“活动”中解决,增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时间的认识练习过程中,通过运用辅具钟面的操作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片断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
播放课件:一天24小时的变化。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着多媒体,让手中钟面上的指针动起来吧!从晚上12点开始,钟面上的时针走了一圈,是1点,时针走了两圈,是2点……,直到中午12点。
(学生观看动画效果,动手操作拨钟面,边拨边数。)
师:现在开始,走第二圈,接着是几点了?
生:13点。(有的学生回答下午1点。)
师:13点,也就是下午1点。请大家把数字13贴到相应的钟面位置。
(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练习,依次把数字13-24分别贴到相应的钟面位置。)
……
借鉴了资源库中教具学具介绍里《钟面在数学中的运用》的资源,我选用可操作性强的钟面作为一种实物的学具,既可引起学生的视觉兴奋,还可以触摸,指导和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到数学学习中去,有效支持了学生的学习,让他们获得比较全面的物体表象,更好地习得24小时记时法,同时弥补智力落后学生在认知方面的缺陷,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回归生活的理念
好的课堂教学必须要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经验,在教材与学生之间,课堂与生活之间建立起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就如陈银华老师的《24小时计时法》这一课的设计,最值得我学习的就是她的“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的理念,整堂课的设计融“生活”以“数学”,着眼于学生未来学习、生活能力的发展。可见,生活情景的创设也必不可少——
片断四:游戏反馈,按时乘车。
每一位学生发到了一张标有不同时间的火车票。
师:请大家看一下手上的火车票,火车票上有发车时间,上面的时间是用24小时记时法表示的,一会儿大家会听到普通记时法的语音提示,要注意听播音员播出的时间,根据提示上车。
(学生仔细听播音播出的时间,运用所学的24小时记时法转换成普通记时法后,才能乘对火车。)
播音员:乘客们请注意,下午3点发车的火车已经进站了,上车的乘客请提前做好准备。
(学生兴奋极了,认真地看着车票上的时间,各个跃跃欲试。)
……
“坐火车”的游戏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同时充满了趣味性,更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记时的重要性,在不知不觉中汲取数学养分,充分激发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亲身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二、效果与反思
特教资源库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外出学习听课的机会,地域的限制又使得特殊学校之间缺乏教学研讨和交流,地处郊区的我们如果总是沉浸在闭门造车中,是永远得不到提升的,资源库已经为我们敞开了学习的大门,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和思考,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好资源,提升课堂教学力,需要教师的用心和智慧。
(一)学习资源,开拓思路
“24小时计时法”这一资源让我感受到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好的设计能让乏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让死气沉沉的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让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面对着程度越来越重的特殊孩子,我们要做的不是唉声叹气,束手无策,而是应该借助资源,借助大家的智慧,探索教学方法的改变,使之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力基础,让资源引领着我们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
(二)运用资源,优化课堂
应用“24小时计时法” 这一资源中的坐火车游戏,既融“生活”以“数学”,又着眼于学生未来学习、生活能力的发展;使用“钟面在数学中的运用”资源中介绍的钟面教学具,通过学生动手拨一拨、贴一贴,操作钟面的活动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活动中学习,生活中体验,都为课堂增添了新的活力。
开发潜能,补偿缺陷,全面发展,适应社会,是特殊教育的目的所在。优质资源的应用并不是要大家去模仿、复制,也不光光是给我们备课作参考,我们要看到他的理念,看到他的亮点,来创新、优化自己的课堂。
(三)整合资源,提升自我
在资源库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教学辅具在课堂中的运用,这些都是推进课堂教学改变的重要因素。
除了学习、应用资源,我们也应该重视对资源的研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还可以发挥个人所长对资源进行一些整合或者拓展,充分运用教育的智慧,通过实证研究,积极开发资源的价值,借助资源,切实提升课堂教学力,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惠敏学校 图书室 翁惠英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