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的家长会对我来说很有意思。我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认真聆听班主任和家长的交流以及家长之间的互动,他们的小动作自己声音里夹杂的小情绪展露无余。作为半路接班的数学老师,和孩子们接触也才月余,跟家长打交道的机会也是寥寥无几,这次家长会无疑是最快速了解家长的一种途径。
所幸的是,我们班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比我想象的更多也更全面。一开始是家委会成员对孩子教育的经验交流,家长们显得有点拘谨,都不知道从何谈起,只有子秋妈妈和瑾萱妈妈是有备而来。她们准备了稿子,但没有照读,而是挑了些重点随意的讲讲。从这点来看,不得不说家长的情商还是很高的,四两拨千斤。再说她们的育儿经,虽然不是很正统,但我还是感受到了她们的智慧。
我对她们两位的短暂交流提炼出两点:独立自主和延迟满足。对孩子,特别是一年级学生的独立性培养是非常有必要但也是非常不易为之的。我本人也十分认同两位家长的做法。但是,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独立性培养也是一个细水长流的工程,不可能每个家长都能像他们一样水到渠成。所以我建议由扶到放:先指导,再监督,后独立。也就是说孩子刚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做和怎么做,并陪伴孩子一起去做。当孩子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可以自己完成后,家长只需要在过程中偶尔提供监督和检查,确认孩子是否认真在做就可以了。当孩子经过时间验证其自觉性了,那么每次只需要对孩子做得怎么样进行检查就可以了。我们都知道,一年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只有抓住这个关键点,孩子以后的学习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对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很多家长觉得会有点陌生,但我们却惊喜地发现,家长们已经开始在这样做了。孩子喜欢干家务活,我们当然鼓励,但是要让她先完成作业之后再做。这样就可以给孩子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有的孩子出现不爱劳动,每天就喜欢看电视等表现时,我们就要反思,是否在孩子想劳动时被一口回绝。或者是孩子只要完成作业,就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他。孩子的天性是相似的,家长不恰当的引导很有可能让孩子误入歧途。所以我不禁想说,老师和家长之间需要的应该是沟通,而非责备。
最精彩的应该是家长互动提问环节,好多家长都提出了问题。家长的想法五花八门,关注最多的就是:孩子在学校丢东西。这无疑又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丢东西的总是心情郁闷,多了东西的则是不以为然。其实真的是态度决定行为。认真严谨的父母总能帮孩子养成“及时归还”的好习惯,拖沓迷糊的家长根本就不知道孩子的书包里装着谁的橡皮。几个来回的交流,也让家长之间有了一个抒发想法的平台。我还是觉得,父母是家长的第一任老师,以身作则就是最好的教材。
由于时间关系,我提早离开了。听说班主任和家长们又继续聊了一个多小时,有些家长想和老师单独交流,所以时间更晚。我们从这个情况也可以看出,家长是迫切需要老师的反馈以及意见的。因为我们学校随迁子女占到学生人数的70%以上,家长的文化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大多数家长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在摸索,并不真正阅读和掌握教育相关理论。只有在和老师不断的交流过程中,他们才能确定自己的做法所得到的结果是好是坏,然后加以调整。所以,我们老师也不要老是去责怪家长不尽心,他们有时候真的也是不知如何是好。有一个家长甚至和我坦言:因为孩子笨,每次老师打电话来她都觉得害怕,有时甚至不敢接电话。所以,我们老师也的确应该多和家长有效沟通,而非一味责备。
塘外小学图书馆 彭兰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