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0日晚上,有幸在《上海市家庭教育高峰讲坛》直播间听到四位教育专家对于青少年心理韧性培养与家庭和学校关系的讨论。受益良多,收获了宝贵的育儿经验。
心理韧性是心理学的命题,又被称为“复原力”,几位教授分别从外部心理机制和内部心理机制,心理韧性的分层,教养方式,和心理韧性的回归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分析当代中国家庭的教育现状,不难发现儿童在家庭中被过分宠溺和无限的学业压力的失衡,不被广泛认可的特长,能力和爱好,以及活动任务的单一性,使孩子遇到挫折的可能性下降;这些外在的机制损害了孩子的个性培养,而个性培养又是心理韧性养成的重要基础,甚至超过学习习惯的养成;内在机制的培养要求儿童具有在生活中的独立精神,对环境的适应性,拥有爱心,这是培养心理韧性的“黄金三条”,几位专家分析了造成目前儿童心理韧性薄弱的原因,宠爱太多,约束和规则意识缺乏,在面对老师正确的批评时,甚至无法接受造成心理阴影。教育是在爱和约束中达成平衡的,在约束儿童的过程中,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有担当,能与世界建立友好关系也是心理韧性的品质之一。
那么,如何增强儿童的心理韧性,减少心理脆弱,提升应对挫折的能力呢?这是所有家长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几位专家也给出了答案。让儿童去独立思考,解决处理自身事务,逐渐培育和成长起来,在面对困难时培养自我解困的能力,在不断试错中,逐步构建和完善自身处理问题的逻辑框架,在自我矛盾和斗争中逐渐完成自我认知,建立成熟的亲子关系,亲师关系,同辈关系,和世界达成友好,从而培养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最终还要回归家庭和学校。家校合作有很多研究视角和教养方式,比如高压合作关系,权威性合作模式等,但是无论哪一种合作,都需要给儿童留有成长的心理空间。“百年树人”,教育需要长远看待,不要让“教育的向上流动”成为儿童无限的学业压力,儿童的评价应该多元化。
最后,愿所有儿童都能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所有家长都不要以爱的名义剥夺儿童做事的机会。
指导老师:杨叶青
南桥小学 文游图书馆 顾琳玲老师推荐